close

  馬克斯說,這是一個去魅化的年代,雖然他寫的《資本論》會讓我看了想大便(對不起,好髒),但是不可否認,他確實是個先知。

  網路上,或是現實上常常見到評價是這麼翻轉的:

  先是完全相信某人/事/物,然後發現一些不同的負面評價,馬上轉為完全否定某人/事/物。

  吾友萬次有個很傳神的說法:

  步驟一:(堅信)「喔喔!這是個好東西!超讚的無敵讚,你們不曉得他的好就是蠢蛋啦!」

  步驟二:(發現負面評價)「幹!這東西原來沒有這麼好喔?」

  步驟三:(轉變)「幹!這東西根本就爛到靠北無敵爛,誰說他好的一定是想從中套利啦!」

  說真的,我不認為這世界上有全好或全壞的人,天生毫無道理的惡棍只存在於幻想世界裡面,而不存在於現實。這就像是評析史料,一定會有正面和負面兩種評價,因為即使是第一手史料,也未必是客觀的,只要是由人寫出來的東西,必定帶有該人的觀點。除非我們第一時間在現場目擊事情發生的經過,否則只要是經由事後去觀察,就一定是用別人的眼睛去看這件事情。

  而一個人/一件事/一個物無法討好所有人,這是一定的。有好就有壞,有褒就有貶,當然,基於各種立場,評價一定會被遮蔽或掩藏,只是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的人很喜歡相信一些不知道哪來的玩意,然後把負面評價徹底擴大,忽視正面評價。

  其實我不是不能了解這種心態,一般人都喜歡踢權威的屁股,在這個年代人人寧願相信權威是邪惡的,權威的來源是由於思想控制的結果,所以大家寧願相信關羽無勇、張飛善畫,但是,事實可真是如此?

  或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事實。畢竟客觀這種東西是不存在的,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觀點,但是一個人可能是50黑50白,30黑70白,沒有一個人是全好,也沒有一個人是全壞的。

  中庸果然是非常重要的。

  一本論語,有人可以看到大道理,有人只能看到儒家醬缸,孔子去死,孟子也去死。

  一本聖經,有人可以看到:「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有別的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馬書13:8-10),也有人只看到上帝殘忍,基督教去死。

  又比方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有人只會抓著這句話說孔子歧視女人,卻有人能看出與側近相處是難上加難,因為過於親近他就看不起你(就算你是總統好了,還不是整天吃喝拉撒?),疏遠了他又怨恨你。

  一個東西該怎麼看,當然各有各的論點,但是如果說老是站在光譜兩端,實在也不是什麼好事就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ppy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