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很多時候,選手們「能做什麼」,和「想做什麼」,其實是兩件事情。就像今天要提的「保護效應」,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許多打過棒球、當過投手的人肯定會對本文的結論嗤之以鼻,然後說「像我會這樣做」,但是我也必須說,或許選手(認為自己)這樣做了,但是就結果而言,這個效應仍然不存在。

  一般所謂的「保護效應」的意思,是說當一個強棒後面跟著一個(和打線上的其他人相比)相對比較強的打者(或是說第二、第三強棒)的時候,投手會考慮到下一位打者,因此就會被迫對決強棒,而因此,這位強棒就有比較多的好球打,如果說強棒後面的打者太弱的時候,投手就會投的比較開,當然這位強棒也就沒有什麼好球可以打了。

  用現在La new的打線來做比喻,就是當陳金鋒後面跟著貝茲、霸漢的時候,他就會有比較多的好球可以打,當陳金鋒後面是石志偉的時候,投手就會投的比較開,陳金鋒也就沒有多少好球可以攻擊了。

  如果說直線思考的話,這樣的論點當然是沒問題的,不過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實際上在提保護效應的時候-尤其提到「因為後面的棒次比較弱,而導致強棒本身沒有好球可以攻擊」這個論點的時候,我們都忽略了兩件事情:其一、強打者的本壘板保護範圍(Plate Coverage),其二、打擊成績是由投手和打者共同製造的。

  
本壘板保護範圍在這裡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首先我先要說明什麼叫本壘板保護範圍,以下是一個強打者的本壘板保護範圍的示意圖(畫面取自中華職棒1):



  當然,這張圖稍微誇張了一些,而且好球帶是立體的,不是真的一個方框,但是大致上可以說明:
強打者的本壘板保護範圍通常超過裁判的好球帶,對他們來說好打的球,可能不見得是裁判和一般人眼中的好球。

  比如說Jason Giambi就能夠把低於膝蓋以下的球撈成全壘打,也因此,原本投手在面對這樣的選手的時候,本來就沒有投「比較好打的球」的這種選項-即使David Ortiz開季打擊率持續低潮,也不會有人把球投到正中去挑戰他的。


  在解釋了本壘板保護範圍之後,我要先談談在這個效應裡面,投手所辦演的角色:所謂的對決,一定是投手跟打者共同創造的,所以對於打擊成績有所影響的「效應」,投手也有他的角色。

  一般在討論保護效應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先決條件都是投手有能力可以把球控制在一個強打者打不好、但是又可能是好球的位置上,所以才會有後續的延伸討論:為了避免強打者上壘之後被後面的第二強打者打回來,所以投手需要投一顆「比較好打」(定義幾乎同等於:有機會判好球,但是打者可能掌握不好)的球來應 付這位強打者。

  誠然,雖然強打者的本壘板保護範圍很大,但是離好球帶的邊界越近越難攻擊這點仍然是不變的真理。但是一位強打者能成其「強打」,在他所處的聯盟裡面可以準確攻擊他的本壘板保護範圍的角落的投手,也必定不多。

  在這樣的情形下,保護效應是否存在,就被打了一個很大的問號:不管鷹俠後面站的是哥雅、還是涂忠男,投手面對他投出來的球,一旦要「投開一點」,就可能變成完全的大壞球,一旦想「投進來一點」,就隨時有太偏內側失投而遭到攻擊的可能性,這和投手的控球有關。

  聯盟裡面真的能攻擊到「鷹俠打不好,但是卻有機會判好球」的投手,其實數量原本就不多,不是每個投手只要有心就能夠攻擊到這個位置的。因此在保護效應 裡面強調的:投手必須和打者對決(但是要讓他打不好)這樣的論點,也就受到了挑戰,就是我前面講的,選手「想」做什麼,和選手「能」做什麼,其實本來就是 兩件事情。

  當然,面對打者的時候把球控制在打者打不好的位置,原本就是投手會選擇的策略,但是投手能有多少「讓打者打不好」的空間,則取決於打者的本壘板保護範圍,所以我們繼續往下看:

  喜歡談保護效應的人會說,如果這位選手後面是一個比較強的打者,那麼投手就會被迫投一個「打者打不好的球」去挑戰打者。但是投手不管怎麼投,都不可能真的投一顆這位強打者可以輕鬆攻擊的球進來。

  前面已經提過,不是每個投手都有本事去攻擊那個地點,下面是投手可以比較安全的去攻擊的範圍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當然還是要說,這張圖很誇張),無論投手「想」做什麼,面對強打者,他的選項其實很少:不管是想投一顆「可能是好球」的球,或是乾脆些投一顆壞球,可是從圖上面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其實可能沒有任何差別-
強打者從一開始就沒有「對一般人來說比較甜的球」可以打,不管投手是想挑戰還是想投開一點,他投出來的球主審搖頭的可能性都很高,這跟他後面到底站了誰,其實沒有關係。

  因此,就結果而言,強打者本來就會拿很多四壞保送,也本來就沒什麼好球可以打,無論他後面站的是強棒、還是弱棒的選手結果都是一樣的。

  總結的來說,「保護效應」,即:當強打者後面站一個相對比較強的打者的話,他就會比較有好球打這種說詞,我個人認為其實是不存在的一個迷思。

  就像前面講的:第一個、對於投手來說,他本來就不會給強打者多好的球去打,其次,對於強打者來說,他攻擊不到的球,有很大一部分可能原本就是壞球,因為他的本壘板保護範圍本來就大於裁判的好球帶。

  綜合以上兩點,我認為,不管陳金鋒後面站的是石志偉還是霸漢,其實不太會影響到他能不能得到更多、或更少的好球去攻擊。

  對於保護效應之有無,
《Baseball Between the Numbers 1-3節:Was Billy Martin Crazy ? 》這段有很清楚的描述,他的結論是:沒有、至少可能是被高估的,就結果而言,看不出有保護效應的存在,而且對於投手而言,去「保護」打者反而是一件不聰明的事情。

  
或許會有投手宣稱:「我真的有這樣做!」,但是以最後的結果來看,保護效應並沒有明顯的顯現出來。

  回頭過來說,到了真正非迴避這個強打者不可的時候,其實他後面是誰也沒什麼差別,反正只要比他好解決就行了:送他上一壘也就上一壘而已,萬一不小心進入他的攻擊範圍,結果可能不是賠上一個壘包就能了事的。

  真的要說能影響強打者表現的,與其要說是他後面站了誰,我個人認為打者自己的打擊狀況與手感的影響成份可能還比較大。

  最後提供一個有趣的數據,這個樣本雖然小,不過大概會讓不少人很吃驚:在2007年的時候,La new熊曾經把石志偉擺在陳金鋒後面當第五棒,一堆熊迷哀號說:這樣陳金鋒就沒好球打了,那麼結果是什麼呢?

  結果是這樣:石志偉當第五棒的OPS是.606,略小於年平均OPS.636,而「沒有好球打」的陳金鋒,OPS是1.243,略高於他去年的平均1.206。

  在你後面的人是誰?

  有這麼重要嗎?


數據提供:銘謝PTT的Debugger提供他的數據,同時感謝以下回應的人提供我修改的思考模式,與感謝吾友火風替我找出盲點。全年平均OPS數據來自台灣棒球資訊網

延伸閱讀:

PTT(telnet://ptt.cc)棒球數據板(Sabermetrics)302篇,文章代碼(AID): #14FGc5rb,就是Baseball Between the Numbers : 1-3的摘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ppy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