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在前面:輸給日本隊,有些球迷說是「做了八局好夢」,那麼輸給中國隊,我想就是「做了十二局的惡夢」了。作為國族榮耀的象徵,中華棒球代表隊一向背負著過重的責任,輸了就會被扔游泳圈,贏了是理所當然,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雖說這並不意外,但是謾罵之聲不絕於耳,總讓我對於選手們寄予更多的同情。

  輸球總是有個理由,我不喜歡說「
教練腦殘」之類的評語,畢竟洪一中的調度仍然有其脈絡可循,而且並不如某些人所謂的如此不堪。在失敗中尋找錯誤並不是為了找到罵人的理由,而是希望此後不再犯下如此錯誤。

  回到主軸,所謂「勝負在關鍵之前」是怎麼回事呢?

  在對日戰的時候,大部分的人罵的都是
為何如此早換下曹錦輝,讓鄭凱文上來炸分數,但是以我個人的觀點看來,其實問題根本不在那個時間點上,而是更早之前就已經種下如此惡果。

  對日一戰,在先發的許文雄下場之後,六局上半一開始登板的投手是倪福德,結果在面對兩名打者之後,倪福德就被換下場,更換上張誌家後援。

  當倪福德提早下場、張誌家接手投球的時候,最後的結果其實就已經確定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張誌家下場之後,後面剩下來的投手戰力就是:MRP鄭凱文、SU曹錦輝、CL羅嘉仁。

  領先的時候九局壓上CL、落後的時候壓上SU,所以那個時間點曹錦輝登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是很明顯的,洪一中對於曹錦輝的信任度不夠,在曹錦輝被打了一支安打、投了一個四壞之後,洪一中對於曹錦輝的信任值就幾乎是歸零了,於是他便壓上鄭凱文-這個決定還是合理的,因為落後的時候不應該壓上CL,然而問題是換上來一個熱身很久又冷掉的鄭凱文,結果就是被打爆,打贏日本的夢想就這麼飛了。

  誠然,我們是不可能贏日本的,主要的理由是因為
RP的深度差太多,如果說那時候不壓鄭凱文壓羅嘉仁,那兩局之後肯定又要燒隔天的SP或RP才能進入12局。

  中日戰暴露出的問題是,
中華隊為何每次都要選信任值不夠的投手進去?

  當年雅典奧運的時候徐生明也帶著他不信任的投手,這次洪一中也帶了曹錦輝,當然,曹錦輝的狀況比起當年的鬼神曹錦輝來說,只有「爛到掉渣」四個字可以形容,他的速球失去尾勁,變化球也沒有以前這麼銳利。

  但是我必須說,如果洪一中選擇-或接受-帶曹錦輝這個選擇,就應該要相信他,反正最差也只是破罐子破摔,輸掉比賽也只是勝負之常。

  回頭過來說,這麼早把倪福德換下場,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他實際上應該可以負擔更長局數,浪費了倪福德的續航力,同時也給深度不夠的中華隊牛棚找麻煩,在倪福德下場的那個瞬間,可以說就是中日戰投手調度最關鍵的一刻。

  雙中戰的問題,幾乎也是出現在倪福德身上。

  很明顯的,洪一中對於倪福德的信任度,大概跟曹錦輝差不多,一出問題馬上就換-問題是,接下來換誰?

  八局下半無人出局一二壘有人落後,這時候該換的是誰?

  按照所謂「領先壓CL、落後壓SU」的想法,這時候應該上來的是曹錦輝,結果上來的居然是羅嘉仁。

  羅嘉仁運氣不好的被打鳥安導致2:3落後,最後輸球這件事情我就不再贅述,但是據說曹錦輝手指破皮才無法上場,我也希望最好是如此-如果是因為信任值讓曹錦輝無法上場的話,我只能說,洪一中要負的責任會很大。

  對於選進來的投手無法信任,一出問題馬上就換,說好聽叫果決,講難聽叫沒有愛,今年洪一中在La new熊便徹底實行所謂「
不帶沒用投手」的政策,二十五人名單裡面只有九個投手,這次雖然帶了十個投手,但是以他對於曹錦輝和倪福德的信任度來說,跟帶八個差不多。

  短期賽事,投手調度原本就非常重要,今天搞到最後,我們把陽建福都用掉了,還輸了球,只能說是得不償失。

  洪一中身為總教練,對於勝負要負全部責任這是理所當然,只是他的調度還是有他的道理在,而不是隨便亂來為之。

  扣掉信任值系統,洪一中的投手調度還是有道理的,問題是這個信任值系統就是最大的罩門。只希望這兩場比賽能夠給他一點啟示,好讓之後的比賽能有更大的贏面。

  最後談一些多餘的事情。

  中華隊選人一向都是各方折衝之後產生的結果,總教練雖然有決定權,但是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可以隨心所欲換人,所以每次都會有一些選手被「夾帶」或是「忽略」。

  但是問題是,短期賽事原本就是25人都要派上用場,帶了沒有用的選手就是拿24、23甚至22個人打25個人,贏面本來就是比較小的,如果說這個問題不能改變,以後像這樣輸球的情形還是會經常發生。

  最後的最後,還是希望球迷能給球員更正面的鼓勵:短期賽事原本就什麼都可能發生,突破僵局制讓弱隊對戰強隊能取得更大的優勢,今天輸掉雙中戰也只不過是眾多國際賽的一場而已,球員其實不欠我們什麼,缺點可以討論、錯誤可以指正,但是謾罵實在沒有用,而且還讓人傷心,我想還是免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ppy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