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職棒最近最熱門的兩件事,莫過於林智勝的複數年合約和張泰山的加薪風波了。而事實上,有一則球迷反應不是這麼強烈的報導,慢慢的浮上檯面,也就是潘威倫的合約尚未談妥一事。
報導中指出,潘威倫由於去年加薪十三萬,今年自覺表現更佳,卻加薪不這麼多感覺到有些無法接受,因此拒絕接受今年46萬月薪的合約。
當然,中華職棒的薪資水準相較於別國職棒算是低落的,甚至相較於前輩都不能說是比較好的,這點我們必須認同,然而,實際上球員談判的時候,究竟該拿出什麼籌碼來和球團談判,這又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因為現實來說,我們不可能馬上把中華職棒眾球員的薪水拉高到應該有的層級,所以球團要替球員加薪,除了考慮表現以外,還要考慮到現有的薪資水平,因此,潘威倫這次對於三萬元的調薪幅度感覺到不滿,但是他是否有足夠的籌碼去和球團談判呢?
在新聞裡面我們知道,潘威倫自認今年的勝投和自責分率表現都比去年還要好,所以他應當加薪幅度更大。然而,我必須要說,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潘威倫今年的貢獻,確實沒有比去年好,首先,我們來看潘威倫從加入職棒以來的一些成績:
年度 |
ERA |
ERA+ |
勝投 |
WS |
局數 |
平均局數 |
2003 |
2.435 |
146 |
13 |
14 |
166.1 |
5.93 |
2004 |
2.144 |
156 |
12 |
16 |
176.1 |
6.07 |
2005 |
2.789 |
124 |
12 |
12 |
171.0 |
5.02 |
2006 |
2.473 |
141 |
14 |
15 |
182.0 |
7.00 |
2007 |
2.262 |
193 |
16 |
13 |
123.1 |
5.86 |
從表上我們可以看出來,潘威倫確實是中華職棒投手一哥,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潘威倫今年成績雖然不錯,以對球隊的貢獻(WS)來看,卻是他歷年來第二差的成績,反而勝投沒這麼多的2004年,他的WS是歷年最高,而2006年則排行第二。
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我們可以看看局數。局數是評價一個投手相當重要的元素,潘威倫的WS隨著他吃下去的局數多少而波動,今年他先發21場,勝投雖 然多,但是如果以局數論,他卻很難交出QS(優質先發),其原因在於,雖然他的ERA相當優秀,但是吃下去的局數過少,而且他不是因為受傷先改成中繼,今 年完全是先發為主。
當然,今年潘威倫為傷所苦,一直無法負擔長局數先發,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今年到了下半球季,在我個人粗略的觀察中,他的球威已經下降不少,實際上已經是在「丟老人球」(by 吾友阿諾利)。
然而,以一個先發投手來說,吃不掉應當吃的責任局數,他對於球隊的貢獻,就要被後援投手瓜分掉。
其實拿勝投來看加薪與否,這原本就有些奇怪,投手不能選擇勝利,只能選擇不失敗,Nolan Ryan終生都在缺乏火力支援的球隊打轉,以至於他的理論勝場雖然超過三百,但是實際上卻沒有。
因此,潘威倫今年要跟球隊競爭加薪,這籌碼可能是少了一些,畢竟以WS觀之,他今年的貢獻(13.72)還比不上同隊的布雷(19.63)、高國慶 (16.82)、劉芙豪(14.64)和陽森(13.96),當然他的薪資43萬,那是過去他優秀的表現掙來的,沒有人說他不該拿這筆錢,但是潘威倫想宣 稱今年加薪太少,那麼他可能就需要提出自己有更強競爭力、或是替球隊有更多貢獻的表示才行。
當然,帶傷上陣據說是球員自己的選擇,而中華職棒這種一年一簽的制度,也導致如果球員不能上場比賽,就擔心自己明年薪水被砍被扣,只是今年潘威倫的表現要說自己「加薪太少」,可能是有一些討論的空間的。
球員要替自己爭取更好的薪水乃是天經地義,潘威倫今年雖然加薪幅度不大,我個人也認為他缺乏談判的籌碼,但是如同某些人質疑的:球團替潘威倫調整薪水,真的是按照WS或是ERA綜合IP去調整的,還是根本就試看心情隨便調?
如同報導裡面指出的,球團替球員加減薪水無依歸可循,調幅完全沒有標準,導致張泰山獨木支撐興農半邊天卻被減薪,潘威倫2006的的表現值得加薪十三 萬, 2007卻只有三萬,讓他自覺不知標準何在,這種種問題如果球團不去思考一個能夠讓球迷和球員都心服口服的調薪標準,或許未來這種事情還會層出不窮。
其實今年的幾個新聞,如:林智勝的複數年約、張泰山的減薪事件、潘威倫的帶傷上陣與要求加薪,都再再的顯示了中華職棒的合約與薪資仲裁方面有重大的問 題,而這件問題帶來的影響,除了球員必須燃燒生命還可能被貶低身價之外,也讓選手在談薪水的時候往往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的身價究竟是被高估、還是被 低估-像這樣的錢鬥,目前為止都是球員當輸家,或是球隊與球員合作愉快達成雙贏,還沒看過球員贏的。
不管如何,錢鬥終究是中華職棒將 來將要面對的問題,該要如何在制度面改革以期在公平、公正、公開的情形下順利解決這個問題,球員和球團必須要共同去思考,而就我的立場來看,站在薪資強勢 面的球團需要負責的部份比球員要大上很多,中華職棒能否進步,就看球團的誠意與怎麼去行動了。(個人評述:要是再搞出一個中華職棒式的超度名單讓渡名單,那就可真會讓人受不了了就是。)
牛步、龜步總是步,希望中華職棒能方向正確的快快邁步,別再原地踏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