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比賽贏了,不過該罵的還是得罵。

   六月十八日的比賽,La new很明顯的展現了:我們換了個腦袋這件事情。在此之前,La new觸擊短打的次數僅僅19次,在當天的比賽就用了四次。

   第一次觸擊,是二局上半,無人出局的情形下,曾豪駒打出一支二壘安打,接著林聖凱觸擊,將曾豪駒推進到三壘,結果當然是好的,蔡宗佑馬上補上中外野方向的高飛犧牲打,一分穩穩入袋。

   第二次觸擊,是五局上半,也是無人出局,蔡宗佑打出一支三壘邊線的滾地安打跑上二壘,緊接著黃龍義觸擊,將蔡宗佑送上三壘,余進德擊出安打將蔡宗佑頌回來,又得一分。

   第三次觸擊,是七局上半,首位打者林聖凱藉著鄧蒔陽的一次接球失誤跑上一壘,蔡建偉馬上短打,將林聖凱送上二壘,這次林聖凱就站在二壘直到本局結束,並沒有得分。

   第四次觸擊,是九局上半,一樣無人出局,曾豪駒擊出三游間穿越安打,林聖凱又觸擊,將曾豪駒送上二壘,蔡建偉擊出適時的中外野安打又奪得一分。

   四次觸擊都成功,而且有三次得分,看起來是很成功的戰術,從這四次觸擊看起來,目前La new代理教練團的思維是這樣的:「中心棒次讓他自由發揮,在後段棒次的時候使用觸擊推進,以期待短程安打也能得分。

   但是這樣的想法是正確的嗎?

   在來自台灣棒球資訊網的:《得分機率、得分期望值,以及與戰術使用的關聯》這篇文章說明,無人出局,一壘有人時得分期望值是0.86,一旦觸擊之後變成二壘有人,一人出局的得分期望值反而下降為0.69、無人出局二壘有人的狀況得分期望值是1.03,而三壘有人、一人出局的得分期望值反而下降為0.99。

   當然,或許有人會說,這個得分期望值並沒有減去使用犧牲觸擊的得分期望值,所以無論如何無人出局一壘有人一定比一人出局二壘有人的得分期望值來的高。

   但是我會這樣回答:「因為一局只有三個出局數可以用,當你用掉了一個,就只剩下兩個出局數,這樣繼續進攻的機會降低,得分期望值也就會跟著下降,這是理所當然。」

   棒球比賽最貴重的,就是出局數,一場比賽的出局數有27個,一局的出局數有三個,一旦用完了,該場(局)比賽就結束,一個鳥蛋的打擊者打擊率只有兩成,上壘率只有兩成五,但是這代表他只有75%的機率會出局,那點呢?

   只要短棒一擺,就是百分之百出局,沒有任何存活的機會,這個出局數就會這樣用掉。

   也就是說,要追求得到更多的分數,教練無論如何不應該選擇自動把無人出局一壘有人的局面變成一人出局二壘有人的局面。

   當然,有人會說「一分一分確實的到手,不是很好嗎?」

   我卻要說,棒球比賽最後比的是「誰的得分多」,而不是「誰的得分比較確實」,每局拿一分,最後拿九分的球隊打不贏一局狂灌十分的球隊,無論如何,自動把戰局推成得分期望值降低的場面,對於追求勝莉來說,原本就是一個不利的因素。

   今天是運氣很好的打贏了這場比賽,因為後面的打者都擊出了安打。但是是否每次運氣都會這麼好呢?

   說到這裡,我們又得提到這場比賽裡面,最誇張的一個觸擊。

   以下是當時兩個人的數據比較:

    AVG OBP SLG
黃龍義 對左 .548 .588 1.065
  合計 .343 .402 .560
余進德 對左 .069 .100 .069
  合計 .228 .291 .250

   當然,當天余進德打的很好,還擊出了生涯首發的全壘打,但是這不代表讓一個對左OPS1.653的選手點給對左OPS只有.169的選手打就是正確的決定。這兩個人的OPS相差快十倍,我不懂教練團為什麼要下這個短打指示,即使結果是好的,但是這仍然是一個罪該萬死的觸擊戰術。

   這同時也顯示了現在的La new教練團其實是無差別觸擊,他不在乎選手過去的表現,反正無人出局上壘,就是擺短棒。

   贏了一場比賽,當然很好,但是這樣能贏下一場嗎?

   因為戰術會降低得分期望值,導致教練感覺永遠沒辦法得到致勝一分,所以更加依賴戰術,這種惡性循環會在洪一中不在的La new熊發生嗎?

   一場比賽點四次,贏了這種比賽,到底有什麼可喜的?至少我感覺不出來,教練只會覺得「我真是神機妙算」,以後會更大方的點,更用力的點。

   這樣贏球,只能哀矜勿喜,因為實在不是什麼好事情。


延伸閱讀:《得分機率、得分期望值,以及與戰術使用的關聯》台灣棒球資訊網
      《得分期望值與得分機率矩陣》討論串@PTT實業坊Sabermetrics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ppy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